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欢迎您!
手机站
官方微信
2021-08-27 来源:龙头新闻 ·黑龙江日报
绥芬河片区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对俄口岸,沿边开放、对俄特色十分突出。挂牌两年来,绥芬河片区在制度创新取得了哪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如何将制度创新优势转化为对外开放的动力?27日召开的“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两周年”新闻发布会上,绥芬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镭回答了记者提问。
绥芬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镭
王镭说,绥芬河片区是全国唯一的县级片区。两年来,围绕服务国家沿边开发开放,累计探索形成83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9项为全国首创。在推动“贸易”“产业”“合作”“服务”四个转型的改革创新实践中,片区吸引和集聚了占全市78%的企业,为全市贡献了73%的税收和91%的贸易额,片区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222户,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围绕国家战略,建设开放平台体系,中俄合作更深入。强化“自贸区”与俄罗斯“自由港”的融合发展,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引导企业在俄投资70个项目、7个境外园区,涉及农业、林业、渔业等领域,带动中俄合作海外仓和离岸加工业发展。其中15家企业入驻俄自由港和超前发展区,这些企业和园区与境内以自贸试验区为引领的7个国家级园区形成了跨境多区联动多产融合的“单边试验+嵌入发展”模式。
畅通国际循环,建设口岸通道体系,贸易通关更便利。绥芬河拥有两个国家级一类口岸,借助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等港口实现了借船出海、通海达洋,与国内16个沿海港口建立了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体系。1至7月份绥芬河口岸过货量占全省陆路口岸97.6%,上半年,绥芬河片区外贸总额占全省自贸试验区54.9%。
发展新兴业态,建设商贸流通体系,贸易方式更多元。将自贸创新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角落,形成“自贸+”发展模式。“自贸+跨境电商”,实现了“1210”保税备货进口和“9610”跨境电商出口,快递发寄量居全省县域首位。“自贸+互市贸易”,建立了边民合作社和全国首家铁路互贸交易市场。互贸交易占全省85%,成为全国互贸往来国家最多的自贸片区。
参与国际分工,建设产业支撑体系,市场主体更活跃。1至7月新设企业增长76%,外资企业较去年增长4倍;上半年利用外资较去年增长了67%,利用内资超过前两年的总和。3个省百大项目总投资完成率82.2%。与盐田港、比亚迪、中国货运代理协会、龙江交投、龙江建投、龙江金投、龙江农投等国家、省行业龙头企业深入对接,与厦门建发、象屿等合作的一批项目积极推进。发展形成了“5+5”的产业发展格局,即木业、粮食、水产、中药材、清洁能源等五大生产加工型产业,以及物流、医养、会展、旅游、金融等五大服务贸易型产业。
立足便民利企,建设服务创新体系,管理理念更优化。打造有“温度”的自贸区,在刚刚发布的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中,包容普惠性创新等5项指标在全省县域排名首位。在投资自由化方面,建立了外商准入负面清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50%。在金融国际化方面,首次在全国推出了俄籍自然人及代理人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利用CIPS系统开展了对俄跨境本币结算,首次在全省开展了区块链平台贴现融资等19项创新。跨境结算业务增长45.3%。在通关便利化方面,通关效率提升了67%。
下一步,绥芬河自贸片区将探索“量体裁衣”“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政策,发挥综合保税加工优势,构建自贸创新“政策特区”,通过互贸商品二级市场流通、离岸免税、跨境电商保税备货线下自提等创新,努力实现全域免税;构建以“贸易加工中转港、国际物流枢纽港、进境商品免税港、中俄金融服务港”四港为支撑的中俄边境口岸城市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新时代中俄合作先行示范区,为我省建设协同发展先导区贡献“绥芬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