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欢迎您!
手机站
官方微信
2020-03-30 来源: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哈尔滨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始终牢记经济发展“主战场”的使命责任,超前谋划、精心组织,坚定信心、化危为机,合力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奋力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战并进”、“双胜双赢”,努力为全市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
一、精准施策打好“三张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围绕服务、宣传、监管“三张牌”,积极打好企业复工复产主动战,确保片区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安全有序,全面实现“应复尽复”,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开复工率在全市率先达到 100%,人员到岗率达到 90%以上。片区复工复产工作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采访。一是打好“服务牌”,让企业吃下“定心丸”。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双指挥部”的专班攻坚格局,自 2 月初就组建了企业复工生产领导小组和工作推进指挥部,设立了工业科技、商贸服务、金融担保等 10 个专项推进组。围绕“一企一策、一类一案”,建立完善了领导全员包保、专项分类推进、园区细致排查、街镇严格管理、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责任的“六方联动”工作机制,实施“专项方案、专班组织、专人服务”。片区主要领导、包保领导深入企业一线,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难题,组织工信、卫生、交警等部门开通绿色通道,帮助片区重点工业企业——黑龙江烟草公司哈尔滨卷烟厂,护送运输来自湖北恩施、襄阳、广水等地区的烟草货物,为企业免费提供和争取支持一次性口罩 2.3 万个。针对企业反映原材料采购渠道不畅、跨省运输难等诉求,责成工作专班进行协调和调度,累计为新光光电、九州通医药物流等 10 余户企业破解难题,确保企业生产能开工、物资有保障。二是打好“宣传牌”,为企业注入“强心剂”。通过大数据平台、新区(哈尔滨片区)发布、企业微信群、上门送政策等服务平台,及时传达中央和省委、市委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政策,主动分享各地企业复工复产案例,积极传递与企业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坚定信念,让企业复工复产的信心更足决心更大。在片党工委、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哈尔滨派斯菲科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动员 30 多名党员干部放弃休假,复工生产大量“人免疫球蛋白”,并由省政府统一调拨给湖北省和黑龙江省疫区。哈尔滨新光光电成功研发的新型测温仪、哈尔滨海邻科研发的疫情查控系统等防疫新产品都实现规模应用,为抗击疫情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第一时间开通企业复工复产专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统一受理解答企业复工复产相关问题,为企业提供全天不间断的全方位服务,确保答复咨询不过夜,解决问题不隔天。截至目前,企业复工复产专线共受理咨询 1109 件,办结 1109 件,办结率 100%。回访 1071 件,满意度为 100%。三是打好“监管牌”,让企业增强“免疫力”。发布了企业开复工报备制度的通告和致企业的一封信,梳理了不同类型企业开复工的时序安排,细化了 13 条防控标准,确保企业复工复产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同时,制定了《复工企业疫情防控管理规范》,引导企业优化交通、人员、信息、隔离、消杀、就餐、行为、制度等 8 方面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防控标准。对已复工企业,认真实行“谁用工,谁管理,谁负责”的防疫主体责任,多层面细化疫情防控、多渠道保障复工安全。
二、全力以赴强化“三项保障”,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面对企业复工复产开局困境,切实增强“真金白银” “雪中送炭”的“硬保障”,真正为企业实现复工复产之路扫清障碍,提供支持。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坚持关键时刻“帮一把”,将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企业加快复工复产、支持企业为疫情防控多做贡献、多渠道减少企业疫情防控损失、全力增强复工复产要素保障、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5 个方面 21 条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推行重点项目“承诺即复工”,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出口企业等居家办公实现“云复工”。统筹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支持企业发展和稳经济相关政策,将梳理出的 13 个方面、252 条政策以“明白卡”或“政策包”的形式推送给片区企业,让政策看得见、优惠摸得着,确保政策指导服务到位、对接落实到位。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围绕让复工复产的企业“血脉畅通”,进一步强化银企对接,对纳入省市重点企业名单、生产防疫物资或战略储备物资的骨干企业,由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企业担保贷款;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对一季度有进出口业绩,但因疫情影响成本增加、资金周转困难的外贸企业,给予企业贷款贴息 50%的补助;加大扶持企业力度,对占工业产值 80%的 35 户工业企业,由财政部门给予接送员工上下班所增加交通费用 50%的补贴。疫情期间,哈尔滨银行松北支行共为企业办理贷款风险转化 28 笔、4.95 亿元;锦州银行松北支行向上级行申请支持片区企业复工专项贷款 3 亿元。三是强化用工保障。针对疫情期间企业“用工难”问题,及时启动“快速响应”机制,组织租用 “点对点”直达运输车从“低风险区域”平安运送务工人员至建设工地,现已先后发送接送客运大巴 11 台次,累计行程 4800 公里,帮助缓解企业用工之需,协助企业复工复产。
三、转变观念创新“三项模式”,统筹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在确保存量企业复工复产“应复尽复”的同时,积极运用新平台、新形式、新手段,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做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努力扩大增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目前,跟踪重点项目 100 余个,两批共 21 个项目签订入驻协议,其中超百亿元项目 2 个,项目数量和计划总投资规模居全市前列。一是创新洽谈模式。创新开展“不见面招商”,采取企业同步在线、视频互动交流、在线答疑解惑等方式,确保疫情期间招商推介、政策对接持续进行。通过互联网、电话、微信、邮件等方式积极对接洽谈,由“面对面”变为“线连线”“屏对屏”“键对键”,万科中俄产业园、华夏幸福深哈金融科技城等 12 个项目实现网上“云签约”。二是创新服务模式。为减少人员聚集,主动转变以往集中式办公、面对面服务的传统政务服务模式,加大线上服务力度,全面推行“不见面,网上办”“有咨询,请致电”,最大程度做好“非接触”政务服务。疫情期间,通过视频会议方式召开规土委会议 2 次,实现融创冰雪影都、北药智慧产业园等 6个产业项目 13 宗土地成功摘牌。三是创新审批模式。充分发挥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优势,针对企业需求定制个性化审批流程,为企业提供“照+证”的“套餐式”集成服务,让企业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同时获取合法经营所需的全部手续。积极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在商事登记、投资建设等多个领域实行了“并联审批、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真正地让一次办结成为常态。同时,制定出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强化环境评价分类管理,发布了国内覆盖面最广、项目类型最多的环评管理“豁免名录”,全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营商环境。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下一步,哈尔滨片区上下将围绕补损失、稳增长、保目标,千方百计抢时间、赶进度、提节奏,奋力夺取“双胜利”,为推动省市高质量发展发挥片区作用,做出片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