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欢迎您!
手机站
官方微信
2024-09-0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8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设立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在国内亟需新一轮改革、国际开放合作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所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积累了新经验,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探索新路径,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未来,自贸试验区将成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最佳实践平台,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01.自贸试验区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示范和引领
“设立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在国内亟需新一轮改革、国际开放合作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所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我国以试点方式推进改革、统筹开放与安全的重要实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三级调研员陈红娜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经过10年的积极探索,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金融、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破除了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提升了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真正做到了把扩大开放同改革体制相结合、把培育功能同政策创新相结合。在推动对外开放方面,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开放新格局,开放领域持续扩大,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完善,也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合作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平台和载体。并通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吸引了高端资源要素、创新了产业发展模式、释放了新业态新模式和发展活力等,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示范和引领。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分七批先后部署设立了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引领高水平开放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成绩。首先,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积累了新经验。自贸试验区坚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深入开展改革创新探索。截至目前,累计推出3600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在国家层面累计复制推广349项改革试点经验,覆盖贸易、投资、金融开放创新、政府职能转变、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要素资源流动配置、区域协调发展等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的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
其次,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探索新路径。自贸试验区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平台载体,不仅推出了一批引领性的重大开放措施,还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包括率先推出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证照分离”等政府管理改革、自由贸易账户、数据跨境流动负面清单等一批重大开放举措,在更大范围或全国复制推广,引领了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自贸试验区已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阵地,2024年上半年,22个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039.6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4.1万亿元,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国20.8%的外商投资和19.5%的进出口。
再次,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自贸试验区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枢纽,在有效集聚和高效配置全球高端资源要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自贸试验区通过持续推进贸易、投资、跨境资金、人员进出、运输等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推动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建成了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自贸试验区通过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以创新破除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如上海集成电路、广东现代金融、天津融资租赁、福建航空维修、浙江油气产业、山东海洋经济、江苏生物医药、湖南工程机械、湖北光电子信息等都已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陈红娜表示,自贸试验区对经济有三方面促进作用。一是促进了贸易和投资增长,不仅稳住了外贸基本盘,还推动服务贸易及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使内陆省市也能充分享受到开放红利。二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通过鼓励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延伸和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等,培育了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在航空维修、融资租赁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竞争力。三是增强了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联动性,通过主动服务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既促进了自贸试验区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又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等强化了规模效应,将所在区域打造成了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陈红娜表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一是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成为扩大开放的重要理念。率先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全部由审批改为备案,缓解了投资开放举措难以落地的制度障碍。推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清单以外的领域,给予境内外服务提供者一视同仁、平等准入的待遇,使对外开放的透明度、可预见性大幅提升,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造了重要制度基础。二是建立了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核心的跨部门贸易管理模式。将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税务、外汇等20多个部门汇聚到同一个服务平台,促进了跨部门监管协作,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贸易成本。三是以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来推动构建更好的营商环境。通过推行“证照分离”、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等改革,简化了行政审批流程,提高了政府治理效率,解决了“准入不准营”等难题,激发了市场活力。四是为释放地方改革动力、促成更贴近市场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常态化的路径。通过改革授权和权限下放,充分调动地方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既为复制推广、将改革红利惠及全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又实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改革的有机统一,使地方在国家战略的统一部署下,结合自身实际形成差异化创新和错位竞争的良性互动格局。
02.自贸试验区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目的是实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型开放水平、系统性改革成效、开放型经济质量全面提升。
崔卫杰表示,自贸试验区未来将成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最佳实践平台,将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先行先试和集成探索,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首先,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将更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第二板块第7部分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明确要求。但《决定》对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远不止第7部分的28条改革举措。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等部分,都有直接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关的内容。可以说,高水平对外开放涉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以推进和实施,需要以开放的视角、系统性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将进一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将继续推出一批引领性、集成性的改革举措,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其次,自贸试验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的引领性将更强。2023年以来,首批有条件的自贸区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试点措施全面落地,上海自贸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总体方案正在加快实施,在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支持境外人员提供专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一批落地项目和示范案例。随着上述试点的落地实施、总结评估和复制推广,将推动在更大范围释放政策制度红利。下一步,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将进一步加强在产权保护、环境、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开展新的试点试验,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相通相容,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同时,自贸试验区在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等重点领域开放方面的引领性也会更强。
再次,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示范带动性将更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自贸试验区坚持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是新质生产力所需创新的动力来源,通过进一步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枢纽功能,将推动全球高端资源要素进一步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各自贸试验区将根据各自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区位优势等,围绕大宗商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海洋经济、数字经济、绿色贸易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差异化探索,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发挥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陈红娜表示,自贸试验区建设未来将在两方面继续发力。一方面,继续作为我国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平台,通过先行先试,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行压力测试和制度准备。另一方面,继续深化自贸试验区的制度高地优势、支点撬动作用、平台载体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等,既促进地方高质量发展,又能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特别是对接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8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设立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在国内亟需新一轮改革、国际开放合作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所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积累了新经验,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探索新路径,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未来,自贸试验区将成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最佳实践平台,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01.自贸试验区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示范和引领
“设立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在国内亟需新一轮改革、国际开放合作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所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我国以试点方式推进改革、统筹开放与安全的重要实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三级调研员陈红娜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经过10年的积极探索,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金融、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破除了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提升了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真正做到了把扩大开放同改革体制相结合、把培育功能同政策创新相结合。在推动对外开放方面,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开放新格局,开放领域持续扩大,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完善,也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合作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平台和载体。并通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吸引了高端资源要素、创新了产业发展模式、释放了新业态新模式和发展活力等,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示范和引领。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分七批先后部署设立了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引领高水平开放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成绩。首先,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积累了新经验。自贸试验区坚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深入开展改革创新探索。截至目前,累计推出3600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在国家层面累计复制推广349项改革试点经验,覆盖贸易、投资、金融开放创新、政府职能转变、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要素资源流动配置、区域协调发展等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的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
其次,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探索新路径。自贸试验区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平台载体,不仅推出了一批引领性的重大开放措施,还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包括率先推出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证照分离”等政府管理改革、自由贸易账户、数据跨境流动负面清单等一批重大开放举措,在更大范围或全国复制推广,引领了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自贸试验区已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阵地,2024年上半年,22个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039.6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4.1万亿元,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国20.8%的外商投资和19.5%的进出口。
再次,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自贸试验区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枢纽,在有效集聚和高效配置全球高端资源要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自贸试验区通过持续推进贸易、投资、跨境资金、人员进出、运输等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推动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建成了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自贸试验区通过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以创新破除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如上海集成电路、广东现代金融、天津融资租赁、福建航空维修、浙江油气产业、山东海洋经济、江苏生物医药、湖南工程机械、湖北光电子信息等都已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陈红娜表示,自贸试验区对经济有三方面促进作用。一是促进了贸易和投资增长,不仅稳住了外贸基本盘,还推动服务贸易及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使内陆省市也能充分享受到开放红利。二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通过鼓励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延伸和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等,培育了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在航空维修、融资租赁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竞争力。三是增强了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联动性,通过主动服务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既促进了自贸试验区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又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等强化了规模效应,将所在区域打造成了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陈红娜表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一是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成为扩大开放的重要理念。率先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全部由审批改为备案,缓解了投资开放举措难以落地的制度障碍。推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清单以外的领域,给予境内外服务提供者一视同仁、平等准入的待遇,使对外开放的透明度、可预见性大幅提升,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造了重要制度基础。二是建立了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核心的跨部门贸易管理模式。将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税务、外汇等20多个部门汇聚到同一个服务平台,促进了跨部门监管协作,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贸易成本。三是以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来推动构建更好的营商环境。通过推行“证照分离”、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等改革,简化了行政审批流程,提高了政府治理效率,解决了“准入不准营”等难题,激发了市场活力。四是为释放地方改革动力、促成更贴近市场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常态化的路径。通过改革授权和权限下放,充分调动地方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既为复制推广、将改革红利惠及全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又实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改革的有机统一,使地方在国家战略的统一部署下,结合自身实际形成差异化创新和错位竞争的良性互动格局。
02.自贸试验区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目的是实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型开放水平、系统性改革成效、开放型经济质量全面提升。
崔卫杰表示,自贸试验区未来将成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最佳实践平台,将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先行先试和集成探索,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首先,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将更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第二板块第7部分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明确要求。但《决定》对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远不止第7部分的28条改革举措。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等部分,都有直接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关的内容。可以说,高水平对外开放涉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以推进和实施,需要以开放的视角、系统性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将进一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将继续推出一批引领性、集成性的改革举措,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其次,自贸试验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的引领性将更强。2023年以来,首批有条件的自贸区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试点措施全面落地,上海自贸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总体方案正在加快实施,在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支持境外人员提供专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一批落地项目和示范案例。随着上述试点的落地实施、总结评估和复制推广,将推动在更大范围释放政策制度红利。下一步,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将进一步加强在产权保护、环境、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开展新的试点试验,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相通相容,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同时,自贸试验区在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等重点领域开放方面的引领性也会更强。
再次,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示范带动性将更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自贸试验区坚持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是新质生产力所需创新的动力来源,通过进一步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枢纽功能,将推动全球高端资源要素进一步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各自贸试验区将根据各自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区位优势等,围绕大宗商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海洋经济、数字经济、绿色贸易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差异化探索,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发挥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陈红娜表示,自贸试验区建设未来将在两方面继续发力。一方面,继续作为我国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平台,通过先行先试,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行压力测试和制度准备。另一方面,继续深化自贸试验区的制度高地优势、支点撬动作用、平台载体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等,既促进地方高质量发展,又能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特别是对接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