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欢迎您!
手机站
官方微信
2024-11-05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记者从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绥芬河片区(以下简称绥芬河片区)获悉,近日,省自贸办发布《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九批省级创新实践案例》,其中绥芬河片区入选8项。
绥芬河片区挂牌五年来,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形成了一批具有首创性、差异性、标志性的创新成果,已累计储育制度创新成果230项,其中56项获评省级创新实践案例。《绥芬河片区深化跨境金融创新助力跨境贸易新业态发展》案例获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专版刊发,供全国范围学习借鉴。绥芬河片区充分关注市场主体的诉求和期盼,以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带动片区高质量发展。
平台促合作 贸易添动能
走进绥芬河罗斯帝国进口商品集散中心,映入记者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各色进口商品。为了让全国人民享受跨境优质商品带来的利好,片区开创了“绥宜购”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通过整合电商企业和跨境货源,在广东、山东、北京、哈尔滨等多地布局线下店铺,并开发上线“绥宜购”微信小程序。
电商发展中心负责人董钰嬴介绍说:“‘绥宜购’平台依托80余家一手货源企业,展示了十大类、188款进口商品,是多模式、多功能的跨境商品购物平台,实现进口商品向全国集散,网络零售额已达8.04亿元。”
为了优化进口食品监管流程,防范进口商品仿货、窜货风险,绥芬河片区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积极探索口岸商品溯源与信用体系建设同步推进,将商品“溯源码”和商家“诚信码”有机结合,生成“绥信码”一码共享,形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张网”。辛巴赫精酿啤酒公司销售经理告诉记者,哈洽会期间,有“绥信码”加持的精酿啤酒现场销售额达50万元。
开放加速度 通关更便捷
进入绥芬河公路口岸大厅,记者看到,进出境司机们纷纷出示手机上的二维码,申报全程不到两分钟。经询问,原来是绥芬河片区率先试点开发应用了国际道路运输管理系统,司机可以在线上预申报电子运单和路单了,来到口岸后将预填报信息一码上传即可,申报速度提升了一倍。
据窗口负责人介绍,这个系统还可以实现异地车辆行车许可证线上审批备案,备案时间由30—60天压缩至15天,无需再跑省交通厅,在绥芬河口岸就能打印领取。
记者随后又来到货运通道,出口处,一辆外籍司机驾驶的油汽车停了下来,坐在副驾驶上的中国引导员下车进行点位拍照,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绥芬河片区内的一处换装站。
集疏运中心主任付金欣喜地对记者说:“为了最大限度服务市场主休,片区创新了国际危险品道路运输‘一证双线’模式,在一张特别行车许可证上登记两条运输路线。多辆危险品运输车辆同时进境能实现分流换装,不仅节省了3到5小时排队时间,避免了车辆滞留带来的风险隐患,还促进了市场良性竞争,每吨换装费用比以前降低25%。”
(摄影:杜怀宇)
金融强支撑 发展有底气
来到绥芬河片区行政审批中心大楼内的金融服务超市和跨境金融服务站,记者发现,来此咨询和办理金融业务的人络绎不绝。金融服务中心主任姜英介绍说:“为了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金融问题和需求,我们打造了金融服务综合体这个模式,以金融综合服务超市、跨境金融服务站、绥易融平台、企业上市服务站、跨境结算中心五大平台为依托,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全链条、一站式、市场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黑龙江勤隆进出口有限公司经理丁文俊深有感触:“我们在建厂阶段遇到资金困难,片区金融超市为我们量身定制了固定资产贷款项目,5000万贷款很快到账,为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啊。”
截至目前,金融服务综合体已线上受理咨询企业341家,对接意向贷款10.5亿元,对接信用贷款4.7亿元,平台浏览量32万余次;线下为1097家市场主体提供帮办代办服务,为市场主体节约成本近59万元。
服务一站式 优质有温度
绥芬河片区积极服务跨境投资企业。据片区外事部门负责人介绍,片区建立了跨境“一站式服务”体系,常态化与外方对接,通过签署友好关系协议书、编订跨境园区政策汇编、发布外事经济专报、优化APEC服务等方式,加强两地互联互通,为企业在考察市场、投资注册等方面节约了不少于3个月的时间成本。
片区还着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走进公证办理大厅,记者看到,前来办理业务的外国友人络绎不绝。公证处负责人对记者介绍:“我们创新开展了‘零接触’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服务,一方面为外国人开辟了公证服务绿色通道,只要外国人有需求,公证处就会提前准备相关材料,并及时沟通各相关部门,外国人最快半小时就能拿到公证书;另一方面,在国外工作的中国人,不用回国也能通过公证的方式解决国内的问题。”
据了解,片区公证处还拓宽了业务领域,从单一的传统涉外民事公证扩展到覆盖经济、商务、贸易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涉外公证服务,业务量同比增长145%。
未来,绥芬河片区将坚持发挥好自贸试验区改革“试验田”和开放“主阵地”重要作用,以制度创新和制度型开放为关键,围绕“沿边、跨境”特色,挖掘首创性、差异性、标志性的创新成果,持续争创省级、国家级案例。(记者:杜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