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欢迎您!

在线课堂
中心首席专家孙元欣教授在《浦东论坛》上发表文章《发挥自贸试验区的作用,持续创造浦东发展新奇迹》

2021-03-19 来源:浦东论坛

  2021年2月,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孙元欣教授在《浦东论坛》上发表文章《发挥自贸试验区的作用,持续创造浦东发展新奇迹》。以下为文章部分重要内容: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讲话中指出,党中央对浦东开发开放高度重视、寄予厚望。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继续对浦东开发开放提出明确要求,党中央把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任务放在浦东,推动浦东开发开放不断展现新气象。浦东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诞生了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公司等一系列“全国第一”。

  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浦东新区辖区内,是浦东改革开放的重要载体。自2013年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遵照国家战略部署,锐意改革,形成了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成为浦东发展的新引擎。就全国而言,以上海为“领头雁”,各省市自贸试验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验证、持续扩容,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新经验和新案例。

  一、新一轮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态势

  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方兴未艾,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从上海28平方公里综合保税区开始,迄今拓展为21个省市约3.76万平方公里(含海南省3.5万平方公里),涵盖保税、金融、高新技术、总部经济、高端制造业、交通枢纽、旅游、农业、边境贸易、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等十多种片区类型,从自由贸易试验区到“综合改革+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新一轮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参与省市更多,涵盖产业领域更广,更接地气,各省市推进制度集成创新,开展差异化改革试点,各有高招,百花齐放;二是更好体现新发展格局,布局涵盖沿海地区、中心城市、中西部、边境省份等,更为合理和均衡;三是更好地对接国家战略,如“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等。

  迄今,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有四种类型,基础性制度创新、全系统制度创新、全流程制度创新、聚焦产业制度创新。全国各地自然禀赋、产业结构、特色产业有差异,聚焦产业制度创新,能够更好地贴近地方实际和企业需求,能够更好地推进差异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形成更丰富的改革试点经验,这是当前和下一步制度创新的重点。

  有舆论担心,全国自贸试验区数量增多后是否会导致其“价值”被削减?其实,这种说法是将自贸试验区误认为“政策优惠洼地”。如果把自贸试验区当作“政策洼地”,越来越多的地区享受到优惠政策,那么它的效应会递减,但自贸试验区是一个制度创新的高地,更多的地区、企业、个人参与建设,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互相验证,会产生叠加作用,其效果会更为显著。

   二、浦东新区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围绕新一轮自贸试验区建设,浦东新区面对的机遇有:一是握有响当当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好牌,功能类型多、产业门类齐全、综合基础好,是全国的标杆。其中,新设立的临港新片区,是一只正在起飞的“金凤凰”。二是我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国家不断推出的新开放政策,自贸试验区位于开放前沿。三是中央政府和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央指出,“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上级部门的放权和授权,国家在法律法规政策层面给予更大支持。

  面对的挑战有:一是如何持续当好全国标杆。各地自贸试验区你追我赶、推进首创性改革,争当先锋。二是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贸试验区的作用,推进浦东新区下一步的发展。三是如何实现具有挑战性的经济发展目标,以7年左右时间,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一万亿翻一番,以及实现更长远的发展目标。

  李克强总理考察上海和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要继续当好改革领跑者、树立开放新标杆,改革开放需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希望上海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为全国提供经验。中央殷切期望,责任重大。同时还要看到,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明显增加,开放度高的地区,也容易受到国际不确定性的冲击,需要加强风险防范和底线思维。

  三、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的作用,推进浦东持续高质量发展

  浦东将承接新一轮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城区发展双重任务。一方面,中央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将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另一方面,根据中央部署,面向未来,要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其实,两者是高度一致的,应更好地结合起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是浦东功能的核心承载区,改革推进“先锋”中的“先锋”,在新发展格局、更高水平开放和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持续成为浦东新区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具体而言,改革内容是很丰富的。

  第一,推进制度集成创新和科技创新。对接国际高标准高水平经贸规则,率先实施中国倡导的新规则,如中国新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RCET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规则措施。更好地结合中国国情,发挥好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形成创新创业提供肥沃的土壤。上海自贸试验区各个片区应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加强科技策源,在供应链强链、固链、补链,在突破国家“卡脖子”领域方面有所作为。

  第二,率先落实国家开放新政策,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中国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2020版)》含限制类和禁止类措施30条,加快服务业重点领域开放,放宽制造业、农业准入,开放度大幅度提高。今年,国家将编制《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自贸试验区应率先实施国家开放新政策,促进优质外资项目落地,引进总部经济,推进跨境研发和国际合作,搭建对外投资平台,助力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第三,协调处理自贸试验区发展的重大关系。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一个整体,含临港、保税、金融、高科技、高端制造业、世博等片区,应加强改革统筹、互相合作、共同推进,共同承担改革试点重任。应加强自贸试验区之间、区内外之间和省市之间、政府部门之间、政策法规之间的协调关系。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应持续优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一网通办”、“一网通管”等平台,避免 碎片化和重复建设。

  第四,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绿色发展的示范区。推动绿色发展,内容丰富,如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园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等。率先落实全球贸易投资的绿色发展理念,如绿色贸易、绿色金融等,探索新规则体系,形成良好生态文明。推进产城融合,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成为宜业、宜商、宜居的示范地。

  第五,共享改革成果,让企业和民众有更多获得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应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企业和民众获得感,是自贸试验区成效评估的重要指标。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给企业家和海内外人才提供了更大舞台,为本地经济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形成更多的国际化模式。下一步要在新台阶持续推进,以“绣花”功夫推进精准城市管理,加强城市安全管理,形成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新模式。

  “把握战略机遇,找准改革突破口,善作善成”是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0年的主要经验之一。改革推进和成效获取是逐步展开和累积的,在不同时期,自贸试验区和浦东新区建设,都要加强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把握好重点和突破口,大胆创新,善作善成。可以预期,浦东新区未来前景更加远大美好,将不愧为国家重任担当者和全国标杆,将进一步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