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欢迎您!
手机站
官方微信
2021-09-22 来源:632观察
2021年9月10日,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孙元欣教授接受《632观察》采访,谈设立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深化“放管服”改革。
9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聚焦市场主体和群众关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其中,特别关注,进一步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推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方便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提升投资和建设便利度,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创新和完善监管,优化社企服务。
这次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选在了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这6个城市。孙元欣教授表示,最大的亮点是要解决营商环境企业关注的“急难痛”点。比如,重复论证、区域分割、地方保护、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信息孤岛等问题。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通过创新试点的方式来解决。为什么要选择这6个城市呢?一方面,这6个城市营商环境的基础比较好,适合深入开展改革试点。这些城市的市场主体比较多,目前上海的市场主体已经超过300万户,六个城市的市场主体相加在一起估计超过1500万户,企业受益面会很大。另一方面,这6个试点城市各有所长、各有特色。这六个城市是中国营商环境的代表,要展现中国模式、中国特色和中国经验。上海是排头兵、试验田,形成了许多好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其他几个城市也是很有特点的。以跨境贸易为例,杭州跨境电商做的特别好;深圳和广州开展跨境贸易主要是通过陆路来运输集装箱;上海主要通过海路进行运输;重庆是内陆城市,跨境贸易可以通过陆路、海陆或者长江进行运输。
在发放实体证照的同时同步要发放电子营业执照,还要探索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准入准营的标准,这几条也都是要适应对于新时代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新要求。对此,孙元欣教授指出,上海在这一点做得的很好,特别是在新业态准入准营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些特别好的做法。2018年,上海制定实施了《电子印章管理暂行办法》,涉及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电子发票和电子档案等,有一个很好的管理办法。下一步,要把这些企业的电子资料能够在更多的场景中进行应用,比如说跨境贸易、网络交易、劳动力市场等方方面面。此外,要推进跨省市应用,不同的城市互相之间能够互认互通。
关于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准入准营,上海采用6个字,“包容审慎监管”。一方面是“包容”,这些新业态形成之后,采取积极鼓励的方式,促进新模式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审慎监管”,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防范“野蛮发展”。探索创新监管标准和模式,探索“包容期”“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柔性监管”、“智慧监管”等监管创新,同时开展反垄断,促进新模式的合规发展。另外,还可以制定一些宏观的政策。这样,一方面促进新兴业态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提供一个很好的环境,开展审慎监管,保护新模式的发展。
在提升投资和建设便利度方面,土地供应之前由政府部门开展一揽子的评估,企业拿地之后即可开工,不可重复论证。这一点对于企业来说能够带来哪些红利呢?
针对这个问题,孙元欣教授表示,规划建设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土地规划,一块土地到底做什么用途,要做开展评估、论证和规划。二是开工建设,一块土地上建设什么样的项目,建设什么样的楼宇,比如楼宇的高度、生态、能耗等等,还要做一次评估、论证。这两类评估是必要的,但其中有一些是重复的,企业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成本。现在把两类规划整合起来,可以省去重复审核内容,给企业降低成本和缩短时间。
截止2020年底,上海共有市场主体292.9万户。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上海一直在路上。今年3月,上海公布优化营商环境4.0版,围绕优化政务环境等方面共207条举措。其中,针对部分高频事项的无人干预自动审批为上海提出的创新举措。作为上海乃至全国先行先试的试验田,临港新片区今年2月发布改革方案,未来要推出一批全市甚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突破性、引领性的改革创新举措。如行政审批事项数量、环节与成本“三个减半”、“证照联办”,全面实施告知承诺制,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一站式拿地开工,一站式竣工投产,依托一体化平台集成事中事后监管,全程网办等一批亮点举措。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4.0版在今年3月份出炉。如今,半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特别巨大的突破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孙元欣教授指出,上海市、区两级政府都在认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4.0版。浦东新区推进“宽准入”“稳预期”“优服务”,深入开展“一业一证”改革,根据国务院的要求,把“一业一证”改革扩大到31个行业和部门,率先实施“企业名称和住所”告知承诺制、首创人工智能辅助审批模式,在外商独资公墓基金、汽车制造等50多个领域率先开放。2021年上半年浦东新区新增服务业扩大开放项目276个,吸引实到外资超过50亿美元,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4家。
上海的放管服改革是一直走在前面的,无论是证照联办、证照分离,还是一业一证。如今,我们要在高点进行再改革,孙元欣教授表示,我们可以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进行下一步突破。企业全生命周期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时间维度,企业从设立、进入市场,慢慢壮大,然后成长成熟,到最后可能被注销,也有可能进入第二个阶段,再往上发展。另一个是业务类型维度,企业需要开展各类业务,如建筑许可、财产登记、获得用电用气用水、缴纳税费、跨境贸易、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劳动力市场监管和服务、创新创业服务、执行合同、办理破产等。归纳出来有11种业务类型,相关部门和机构应提供高效服务和管理。这次《上海优化营商环境4.0版》关于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有12个方面,即“时间+11个业务类型”,有112项措施。
其实在引领区意见发布之后,像浦东立法权的说法也是让各界对浦东未来的发展给予了更大的期待。那么拥有这个法治保障之后,对于引领区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提升值得期待。
孙元欣教授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上海市人大制定“浦东新区法规”,上海市人大的行动非常迅速,首轮形成两部关于浦东新区法规,“市场主体退出”和“一业一证”规定,都与营商环境建设有关。“市场主体退出”规定主要是减少“失联企业”“僵尸企业”带来的风险和占用的社会资源,“一业一证”规定是把浦东新区前期改革好经验、好做法通过法律形式固化下来。首轮形成两个“浦东新区法规”,之后还会形成更多的法规,这有助于浦东新区营商环境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