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欢迎您!

在线课堂
中心首席专家孙元欣教授接受《广州日报》专访,谈“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构建‘五个自由一便利’制度体系”

2023-07-25 来源: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

  2023年7月22日,广州日报刊登“拓展纵深,在更大的格局中图强布新”整版专题文章,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孙元欣教授受邀与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穆松林、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中国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孙元欣、重庆发改委项目推进处一级调研员蒋宏、中国海洋大学向海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大海,围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北京城市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成渝双城经济圈、青岛“蓝色经济”等,进行专题访谈。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构建五自由一便利制度体系

  从2019年8月20日正式揭牌至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以下简称“临港新片区”)成立快四年了,“五自由一便利”是业界在讨论临港新片区制度建设成果时频频提及的热词。

  “五自由一便利”,指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信息快捷连通为重点,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是制度型开放体系框架的核心。近四年来,国内首单外资班轮船公司“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在洋山港正式落地;临港新片区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二期)实现封关运作,三期扩区正在加快推进……一系列创新案例在临港新片区落地。据介绍,临港新片区已初步构建起“五自由一便利”制度体系框架,形成87个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制度创新案例,其中36个为全国首创。

  作为临港新片区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的重要承载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是全国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依托“临江临海大上海、空港海港自由港”的独特区位优势和首创的“一线径予放行、二线单侧申报、区内不设海关账册”等特殊海关监管政策,洋山特殊综保区在多个功能性平台建设上跑出了“临港加速度”。

  年轻的临港新片区,“朋友圈”每天都在扩大。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临港新片区新注册企业达8.7万家。背后的引力何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副处长李向聪表示,这一引力是多维度的,“其中既涵盖了临港对产业的深度、专业化的认知,包括构建产业生态、产业体系,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嗅觉和灵敏度,也涵盖了能吸引人才的环境,同时也包括了国际化的条件,以及临港自主创新、开展压力测试的独特土壤。”

   孙元欣教授认为,临港新片区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想象的地方。通过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临港新片区形成了开放、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智能汽车、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临港新片区发展有两条逻辑主线,一是“国家需求-重大任务-回应国家需求”,这一主线确定了新片区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以及与传统产业园区的区别;二是“资源投入-功能形成-效益产出”,这一主线反映了投入产出规律。近日,国务院发文《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率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和海南等地试点推进。根据新的战略部署,临港新片区将加快制度型开放,构建相应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加快改革探索步伐,更好地发挥率先和示范作用。

  来源:高见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