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欢迎您!

在线课堂
上海自贸试验区 积极发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作用  要点:上海自贸试验区通过强化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和贸易、设立“一带一路”技术交流国际合作中心、成

2023-09-15 来源:《中国外汇》2023年第15期

  要点:上海自贸试验区通过强化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和贸易、设立“一带一路”技术交流国际合作中心、成立“一带一路”检验检测认证诚信服务平台等方式,积极发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作用。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回应。“一带一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的最大契合点是开放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性公共产品,其主旨是推进国际间、地区间经济互联互通务实合作。自贸试验区是国家战略,通过主动开放、主动试验,率先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营商环境,践行自由开放、合作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和经济全球化新秩序。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年来,全国各地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多领域开放合作机制,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探索政策支持体系,加强贸易、投资、金融、执法、人文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积极发挥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服务功能。与此同时,通过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融合,各地自贸试验区也赢得了新的开放空间与发展机遇,优化了国家开放战略的空间结构,提升了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平台功能。

  2017年3月,国务院《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要求:自贸试验区要创新合作发展模式,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创新经贸投资合作、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国际化融资模式,探索搭建“一带一路”开放合作新平台,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市场要素资源配置功能枢纽,发挥自贸试验区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十周年之际,进一步梳理研判上海自贸试验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及未来进一步融合方向,有助于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上海自贸试验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及特点

  上海自贸试验区强化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和贸易

  当前,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新设企业累计约1377个,主要涉及医疗健康、制造业、商务服务、科学研究等领域,利用合同外资约60亿美元。2017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后的首家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上海兰京船舶管理有限公司、首家中外合作医疗机构——上海和睦家新城医院、沙特阿拉伯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最大投资项目——沙伯基础工业公司上海研发中心以及《中格自由贸易协定》首个项目——格鲁吉亚葡萄酒(上海)展示中心等相继落户。

  在对外投资方面,截至2021年末,上海自贸试验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高达108个,中方投资额约180亿美元。这些投资主要呈现四大特点:一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服务全国的平台效应突显,50%以上境外投资企业来自其他省市;二是大型国有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大,振华重工、锦江集团、上汽集团、光明集团等均通过自贸试验区开展“一带一路”沿线投资业务,主要投向工程装备、食品、高科技等实体领域;三是股权投资企业集聚加速,知名企业如鼎晖、高盛等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境外股权投资基金;四是民营企业成为境外投资的重要力量,阿里巴巴、华信等民营企业凸显出民营资本的市场活力,其境外投资项目约占90%,主要对标互联网、贸易、研发等领域。

  在对外贸易方面,2013—2022年,上海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增长约5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20个百分点,规模占比则约30%。此外,上海自贸试验区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别(地区)进口商品中心。目前,自贸试验区保税区片区设立“一带一路”国别(地区)馆21家,设立中东欧16国国家馆,同时促进国别(地区)馆与进口商品直销中心线上、线下互惠共通。

  强化“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功能,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一大特色和优势。2017年1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参与收购巴基斯坦证券交易所30%的股权;2017年3月俄罗斯铝业作为首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熊猫债,等等。截至2021年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58家机构共发行了236只境外债券,发行总额1910亿元人民币。上海自贸试验区还推动建立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体系,已有50余家金融机构加入绿色金融联盟,绿色债券发行额达到600亿元人民币。此外,上海自贸试验区拓展了自由贸易账户功能,为“一带一路”相关企业提供跨境结算和融资服务,鼓励保险机构、商业银行等为国内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项目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与风险保障。

  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一带一路”技术交流国际合作中心

  为推进技术标准互认,有效监测安全风险,助力企业更好地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推动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上海自贸试验区搭建“一带一路”技术交流国际合作中心。这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探索打造互联互通监管合作新模式,开展多边、双边合作交流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创新举措。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不同,中国企业产品在进入国外市场时会面临不同问题。有数据表明:在“走出去”的过程中,40%的中国企业曾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不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和相关产品质量技术要求等。关于企业服务中心功能,包括打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技术贸易措施民间联络点,统筹互认、对接途径,赋能口岸措施、技术法规、通关程序等领域的国内、国外集成合作,并通过民间渠道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薄弱国家提供咨询服务;通过信息互惠共享,壮大第三方企业质量安全与信用等级评级中心,实施“一带一路”合格贸易商计划,对相关贸易企业进行评级;监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质量安全风险,形成第三方质量安全评估报告,开展质量安全指数研究;开展部署标准化体系、贸易便利化、溯源机制及互认机制的应用及研究等。

  浦东新区成立“一带一路”检验检测认证诚信服务平台

  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发展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培塑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2017年6月,浦东新区启动建立检验检测认证诚信服务平台网站,该平台计划覆盖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逐步实现在线监管、信息发布、数据统计等服务功能,为社会公众、监管部门、机构主体等提供综合服务。认证认可的互联互通互认,是国际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技术基础,有利于在国际竞争、国际贸易格局中消除技术壁垒,抢占发展先机。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末,浦东新区共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461家,占上海全市总量的33.1%,业务营收合计130.2亿元人民币,居全市第一位。浦东新区结合平台建设,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形成技术联盟,利用检验检测认证信息平台搭建认证检测机构与企业间的沟通平台。检验检测认证产业本身是高技术服务业,且横向关联产业多、辐射带动力强,可催生检测金融、检测保险等全新领域,形成新的服务业产业体系。

  上海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融合的方向

  一是构建战略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统筹协调机制,形成以国内为出发点、以周边为基础、辐射全球的开放合作网络,实现国家开放战略在国内、双边、多边、国际大区域及全球范围的协调整合,构建安全、稳定、有韧性、利益共享、合作共赢、内外一体的强大供应链体系。

  二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要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国际金融连接端。2014年10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启动筹建。亚投行的基本功能是服务“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为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个国际融资平台的选择。上海应依托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设在上海的亚洲数据运营中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分账核算系统等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条件,积极争取亚投行营运总部入驻,将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浦东新区及临港新片区离岸金融体系建设等相衔接,使上海自贸试验区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国际金融连接端。

  三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要成为“一带一路”铁海联运桥头堡。上海自贸试验区要打造联通长江经济带及西部内陆的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物流大通道。支持上海港务部门和企业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港口的港务部门、码头运营商、轮船公司、金融机构和大型贸易商开展高水平合作。开设上海港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港口集装箱班轮航线,提升上海港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港口的航运服务能级。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投资基金,引进国际金融机构和基金公司,合作开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及港航服务公共平台,使上海港成为“一带一路”铁海联运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