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欢迎您!

在线课堂
中心首席专家赵晓雷教授接受《文汇报》采访,谈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动力

2023-09-30 来源:文汇报

  9月24日,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赵晓雷教授接受《文汇报》采访,围绕“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动力”主题阐述学术观点。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今年是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行。十年间,中国先后部署了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基本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它们成为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产业集聚发展的“增长极”和扩大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大部署。

  具体采访内容如下:

  文汇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如何理解这项战略举措的里程碑意义?

  赵晓雷:建设自贸试验区是国家战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自贸试验区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战略牵引,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开放促进我们自身加快制度建设、法规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自贸试验区主动对标国际贸易投资最高标准,在接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方面率先实践,形成适应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可复制可推广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以,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开放发展目标之高,试验突破、全面引领功能之强,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文汇报: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近一半源自上海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制度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赵晓雷:自贸试验区肩负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制度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构建成熟定型的现代商事登记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体系。第二,与高标准国际投资规则相衔接的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第三,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管理制度创新,率先实施“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流转自由”海关监管模式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第四,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首创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分账核算体系和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文汇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各个自贸试验区在改革试验中如何突出自身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创新激发开放型经济活力?

  赵晓雷:在十年发展基础上,上海自贸试验区要高起点、高目标设计新一轮发展路径。

  第一,精准定位对标维度。把握国际经贸规则的底层逻辑和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对接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建立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实现与境外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

  第二,按照国务院印发《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若干措施》和商务部关于印发《自贸试验区重点工作清单(2023-2025年)》的通知,推动货物贸易创新发展,推进服务贸易自由便利,便利商务人员临时入境,促进数字贸易健康发展,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力度,健全完善风险防控制度。高质量完成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以关键技术为突破口打造前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集群、打造国际化数字经济高地、建设国际油气交易和定价中心、建设全球国际航运枢纽等重点工作,着力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第三,自贸试验区新一轮发展与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联动,成为引领区的制度型开放高地。上海自贸试验区锚定全球货物、资金、信息、人力资源等高端要素集聚配置这一核心功能,聚焦构建离岸金融体系、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推动境外投资和跨境投资便利化、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生态和产业发展生态、探索安全便利的数据跨境流动体制机制、提升国际运输便利化水平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升级发展等重点领域,实施精准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构建制度型开放释放窗口,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提供高水平改革开放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