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欢迎您!
手机站
官方微信
2023-08-28 来源:国际商报
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自成立以来,以创新汇聚全球资源,在推动产业集聚上发挥“雁阵效应”,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激发高水平开放“新动能”、持续升级对俄合作“新平台”、抓住金融改革开放“新机遇”、构筑对外开放“新优势”、开启对外开放“新篇章”,为构建黑龙江、哈尔滨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未来,哈尔滨片区将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等方面下功夫,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加快自贸试验区提质升级,以高质量发展释放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动力。
自贸试验区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过去十年,全国已形成拥有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雁阵”,构建起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最北自贸区”,也是国家首次在沿边地区布局的自贸试验区之一,于2019年8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作为黑龙江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区域,哈尔滨片区规划面积79.86平方公里,全部坐落于哈尔滨新区。国家给予哈尔滨片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全面合作的承载高地和联通国内、辐射欧亚的国家物流枢纽,打造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增长极和示范区。“哈尔滨新区将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努力建设黑龙江省改革的策源地、创新的试验田、经济的增长极、开放的新高地、治理的新样板,为黑龙江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贡献更多新区智慧和新区力量。”哈尔滨新区党工委书记、中国(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党工委书记肖彬说。
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
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作为中国的东北门户,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在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中拥有独特优势。日前,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提出要全面落实中俄合作新蓝图,以更高站位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要全面推进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以更实举措拓展对外开放空间;要全面构建立体化互联互通体系,以更大力度打造对外开放合作平台;要全面深化地方间人文交流,以更开放姿态筑牢社会民意基础。
哈尔滨片区成立以来,以巩固提升“对俄全面合作”为基石,以开展“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为主线,以打通对外开放“产业链、金融链、科创链、物流链”为路径,以“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搭平台、为地方谋发展”为使命,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自贸区建设初见成效。今年1-6月份,进出口总额达42.7亿元,增长40%,高于全国37.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3.4个百分点;对俄进出口额20.8亿元,实现对俄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9.9%,高于全国109.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34个百分点。
哈尔滨片区通过加强与沿线各国的互利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正在走出一条新的全面振兴之路,与各方一道共叙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共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共筑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共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哈尔滨片区全面贯彻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全力做到“八个再提升”、打造“八个新优势”,力争到2026年实现GDP总量突破、规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性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市企业数量等“六个倍增”,全力打造龙江自贸区2.0版的核心承载区。
哈尔滨市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是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哈尔滨片区以“深入贯彻落实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和中俄联合声明精神”为主线,聚焦服务打造特色跨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提升承载力上发挥“对俄合作中心城市”作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在助力中俄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上发挥向北开放“新高地”作用。
哈尔滨片区正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修订并增加了鼓励外商投资特色产业目录,不断放宽外资准入,培育特色跨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高水平出口产品加工区,全力打造多元开放新格局。
日前,作为国家相关规划确定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铁路枢纽,哈尔滨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哈尔滨市综合货运枢纽强链补链重点项目三年实施期预计投资33亿元,重点推进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哈尔滨机场新建国际航空货运物流中心、哈尔滨机场第二通道迎宾路高架工程、哈尔滨市综合保税区铁路专用线等重大交通项目落地见效,为助力黑龙江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服务全省“4567”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加快建设开放龙江,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激发高水平开放“新动能”
制度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数据显示,十年来,中国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278项制度创新成果,涵盖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多个领域类型。从某种意义上说,各地自贸试验区具有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它们以自贸试验区为中心,对外开放,改革创新,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新兴产业的聚集和人才的吸引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在制度创新领域,哈尔滨片区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一是统筹推进试点任务。全面落实《黑龙江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试点任务,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贸易转型升级、金融开放创新等领域开展创新,多项试点任务取得显著成效。二是推出特色创新成果。“企业跨域登记注册服务新模式”等4项改革举措入选《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1)》,“探索建设向北开放新高地”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秒批”等案例被《人民日报》采用,“跨境物流可视化数据作业平台”入选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示范案例,“深哈飞地合作”作为对口合作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编制内外、体制内外“二元制”改革,全面提升政府效率效能。推行“校长职级制”“教师区管校聘”“医生区管院聘”改革,全面激发人才动力活力。四是健全市场化招商机制。组建哈尔滨自贸片区国际招商公司,通过打造专业国际招商团队,吸引全球资本聚集,不断提高外资外贸企业比重。
哈尔滨片区成立以来,立足对俄合作现实需求,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开展特色差异化探索,梯次推进自主改革创新项目553项,1项改革获评国家级改革案例,3项改革举措获得国家深改办高度认可,42项入选省级创新案例并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15项改革获评“全省百佳优秀改革案例”,2项改革案例获批哈尔滨市改革创新奖;2022年哈尔滨新区行政审批局获得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
更大程度、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对于中国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自贸试验区起着独特的重要作用。接下来,哈尔滨片区将继续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依托自贸试验区开展压力测试,深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领域改革。
抓住金融改革开放“新机遇”
“QFLP”试点建设成功落地
哈尔滨片区打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建立适应对外经贸发展的金融体系,抓住金融改革开放“新机遇”,构建金融改革开放新格局。日前,哈尔滨片区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股权投资管理办法(试行)》的正式出台,标志着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正式成为黑龙江省首个QFLP试点建设地区。QFLP试点建设成功落地有效填补了黑龙江省在此领域的制度空白,将进一步提升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自贸片区利用外资水平,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在中国已经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背景下,中国金融服务开放力度、速度都在加快。但中国金融服务开放在模式、领域等方面都面临很大挑战,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亟须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以开放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金融保障和支撑。
哈尔滨片区开放升级,对标对表完善制度体系,开展QFLP试点工作对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中国21家自贸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3.2%,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吸引、集聚功能凸显。QFLP试点是完善利用外资体系、助推产业升级、扩大境外资金投资国内实体产业的便捷通道。哈尔滨片区深入了解经营主体诉求,凭借“先行先试”体制机制优势,以需求为导向启动QFLP试点建设,全力推动试点高效落地。
未来,哈尔滨片区将继续抢抓“六区叠加”政策机遇期,在创新金融模式、拓宽外资渠道、打造对外开放高地上形成合力,不断推动优秀基金管理机构和管理团队汇聚新区及自贸片区,引导重大项目和优质企业落户,有序推动QFLP业务试点工作取得更大实效,加速推动区域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新区、自贸片区金融开放,在QFLP试点基础上,加速形成QFLP叠加QDLP双向跨境政策优势,着力优化落地效率及申请门槛,真正做到无差别内外资平等对待,打通跨境投资的双向高速路,进一步提升片区汇聚配置创新资源能力,助力片区提升金融国际化水平,打造面向国际的资本跨境开放创新高地。
此外,哈尔滨片区推动跨境结算更加便利,支持哈尔滨银行成立全国首家对俄结算服务中心,依托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资质,成功上线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标准收发器,最快可实现半小时内到账,有效提高了跨境结算的安全性和时效性。哈尔滨银行与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联合发起设立中俄金融联盟,成员数量由初期的35家拓展到现在的83家,涵盖银行、信托、基金、保险、融资租赁、评级机构等十多种类型金融机构,推动对俄金融合作拓展到资金清算、跨境结算、外汇交易、现钞调运等领域。
持续升级向北开放“新平台”
构建外向型产业体系
哈尔滨片区加强规划引领,坚持“强存量、扩增量、建核心”发展理念,制定印发《哈尔滨新区暨自贸片区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构建“4+4+3”产业体系。聚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4个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文化旅游、金融服务、国际商贸物流、国际会展等4个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人工智能、节能环保、健康养生等3个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加速构建优质产业平台,重点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招引更多龙头企业和优质产业项目入驻,打造特色跨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中俄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开放型平台项目落地开工,多个重点产业项目竣工投产。2022年,共计推进省市重点项目66个,完成投资122.4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金额均位居全市首位。
加强产业合作平台载体建设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金融、生物医药、跨境电商等重点领域,哈尔滨片区加强中俄产业合作平台载体建设,规划建设中俄能源产业园、对俄新经济产业园、国际金融保险产业园等十大重点园区。其中,自贸试验区快件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中心是哈尔滨市首个快件跨境一体的海关查验分拣中心,可以为企业提高通关、物流、仓储、分拨等综合服务;对俄新经济产业园是规范化运作、市场化运营的总部贸易基地,重点引进中俄贸易总部企业、龙头企业;跨境商品全球分拨中心通过创新“保免结合”模式,打造集文创、零售、免税、展示、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地标;自贸试验区驻莫斯科投资服务促进中心重点打造中俄经贸合作展示窗口和交流平台,承接对俄贸易、科技研发、人才服务等方面企业入驻,吸引头部项目、龙头企业集聚发展,为中俄两国企业搭建起“双向奔赴”的园区载体。
推动科技成果交流、转化和落地
目前,哈尔滨片区具备中俄科技合作潜力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1000户,占全市的40.3%。为推动中俄科技成果交流、转化和落地,一是打造科创交流平台。探索“国际协同孵化”新模式,在莫斯科格林伍德设立离岸孵化中心,在深圳(哈尔滨)产业园设立阿斯图国际人才中心。二是加快引进先进技术。依托黑龙江省科学院对俄工业合作中心、省工研院等科研院所,成功引入多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成果和技术解决方案,并实现技术转化落地。三是深化生命科学领域交流合作。依托中俄医科大学联盟、哈尔滨市工商企业生物经济产业商会,建设中俄生命科学技术产业转化园区,组建国际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培育细胞治疗新兴业态。
构建合作物流新体系新平台
哈尔滨片区整合公路、铁路、航空资源,实现“门到门”一站式国际物流服务,可辐射俄罗斯123个城市。一是构建国际物流新体系。引进“哈欧”“哈俄”国际班列,开通运营哈尔滨至莫斯科的航空货运线路、8条中蒙俄国际通道、19个境外合作海外仓及场站、38条跨境运营线路。开通莫斯科至哈尔滨直达班列,行程9100余公里,在途运行12天,较零散的铁路发运方式缩短运输时间30天以上。二是搭建跨境物流新平台。打造集贸易、报关、退税、仓储、保险、金融等于一体的“龙链通”外贸平台,可以为外贸企业提供快捷、低成本的物流综合服务。三是激活跨境电商新动能。今年年初,快件跨境电商物流监管中心通过海关验收并正式运营,首票“9710”货物顺利通关,极大节省了企业申报时间,有效解决空空联运紧急补货的困难。
构筑开放“新优势”
提升区域合作层级 聚力规模跃升
自贸试验区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哈尔滨片区通过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了综合性创新平台,通过开展多方面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增强了对外开放的主动性。通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结合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哈尔滨片区将获得推动产业与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机遇。产业是园区的生命。聚焦产业强区、聚力规模跃升,哈尔滨片区吹响了园区持续壮大重点产业规模,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奋进号角。
深哈产业园:
能复制皆复制 宜创新即创新
深哈产业园位于哈尔滨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园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创意设计、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园区以“能复制皆复制,宜创新即创新”为原则,“带土移植”深圳先进政策和成功经验,努力建设成为哈尔滨高质量发展高地和引领带动东北振兴发展的重要极点,创建南北互动发展典范。
三年多来,深哈产业园在科技、人才、金融、产业、城市建设、自贸片区、营商环境等方面,累计推动125项深圳好经验好做法在园区和哈尔滨市复制。其中招投标评定分离、创新型产业用地(M0)等多项做法已向全区、全市推广,发挥了园区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对提高新区行政审批效率和提升服务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深哈产业园是深哈对口合作成果的重要展示窗口,已经成为全国对口合作的典范和标杆。为推动深哈产业园高质量发展,通过搭建高水平产业发展平台,吸引华为鲲鹏中心、惠达科技、善行医疗等行业龙头、潜在独角兽企业入驻,实现两地产业协同发展。截至目前,深哈产业园累计注册企业526家,注册资本金184.55亿元;正式签约53家,签约入驻率达80.46%,园区已初步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区。截至2022年年底,园区共对接深哈合作项目43个,完成投资额127.8亿元。
黑龙江新经济产业园:
新兴产业聚集 产业跨界多维度融合
黑龙江新经济产业园(中俄国际大厦)以实现“新兴产业聚集、产业跨界多维度融合”的龙江新兴产业发展和推动的创新平台为出发点,利用哈尔滨地缘交通物流优势,打造中国国际合作新通道。通过自贸区、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联动发展,打造“9610”进口跨境电商物流体系,为阿里速卖通、AZON、圆通国际物流及企业自建海外电商平台、海外仓提供跨境电商小包的综合服务。打造俄罗斯海外仓进出口双向通道作用,支持海外仓叠加进出口备货、集货功能,集聚海外中小企业优质货源,推动园区在俄罗斯莫斯科、叶卡、海参崴等城市布局进出口双向海外仓,并利用产业园未来与俄罗斯地区性合作伙伴,在俄罗斯建立中国优质和科技产品展示中心,展示中国制造的优质产品,开拓海外市场。
轩辕集团:
使用俄气供暖发电实施“大桥经济”发展战略
轩辕集团成立于1988年,至今深耕俄罗斯市场已有35年,积累了对俄合作贸易的丰富经验。经过35年的坚持不懈,轩辕集团已成为集国际贸易、能源工程、工程总承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一体的跨国企业集团。2021年,轩辕集团率先响应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气化龙江”战略,在哈尔滨片区投资20亿元先行先试建设了全国最大的背压机组燃气热电联产项目。该项目作为黑龙江省百大项目一期工程于今年投产,投产后年可利用俄罗斯天然气3亿立方米,减少碳排放量48万吨,新增供热面积1200万平方米。目前,轩辕集团电热联产项目进入检测调试阶段,成为全省首个使用俄气供暖发电项目。2022年10月,轩辕集团与俄罗斯联合化工油气有限公司签署重要战略合作协议,实施落实“大桥经济”发展战略,共建“中俄物流运输中心”,计划每年货物转运能力为1500万吨。
展鑫金融产业园:
打造自贸试验区金融新高地
展鑫金融产业园首创保险(金融)综合服务联合体(试点),将充分发挥平台资源聚集的优势,探索构建政府、银行、保险、企业、担保、基金“六位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有效带动金融保险行业聚集,为自贸试验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基于保障被征地农民“住有所安,老有所养”的目标,联合体设计了一套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充方案。加强保险服务供给,延伸保险服务链条的大胆探索。联合体以打造“保险城市”为目标,以现实问题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打造保险全产业链为核心,通过保险产品创新加强保险服务于民生改善,积累“哈尔滨经验”。
加强自贸片区联动
加强区域联动发展
哈尔滨片区加强自贸片区联动,与绥芬河片区和黑河片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共同推进制度创新、共同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共同深化产业互利合作、共同推进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完善“店”“厂”“仓”分立分设特色自贸体系。
加强区域联动发展,与虎林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联动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接下来,哈尔滨片区将充分利用虎林市国家一类陆路客货运输口岸的区位优势,探索“总部企业+口岸加工园区+境外原料基地+国际物流通道”对俄合作新模式。
开启对外开放“新篇章”
创新赋能发挥“雁阵效应”
今年迎来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成为各自贸试验区发展的重点。哈尔滨片区将在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推动制度创新、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等方面下功夫,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加快自贸试验区提质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未来,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以及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开放龙江”“打造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的战略部署,哈尔滨片区将抢抓发展机遇,大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积极开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探索,不断取得新突破、积累新经验。
结构不断优化
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哈尔滨片区通过新一轮改革创新,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功能,在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要素、推动高端产业集聚上发挥“雁阵效应”,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自成立以来,哈尔滨片区坚持开放创新,对俄经贸合作规模持续扩大,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哈尔滨经绥芬河、黑河、东宁抵达叶卡捷琳堡的三条对俄邮路陆运出口新通道贯通,出境邮件畅通无阻。跨境电商从B2C推广到B2B领域,实现“场地-汽运-口岸”联运工作模式,哈尔滨片区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常态化运营。“保税展示+保税电商(1210)”跨境电商新零售模式业务落地,中央大街跨境电商线下体验店正式运营开放。哈尔滨市作为第三批二手车出口试点地区,已顺利完成二手车出口俄罗斯业务。会展经济经验丰富,中俄博览会成功举办,“买全国卖全俄”出口枢纽省、“买全俄卖全国”俄货集散省建设有条不紊推进。装备制造企业扩大对俄国际产能合作,大力发展对俄工程承包,推动重大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正在实施。
抢抓新机遇
打造特色跨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今年三月份,中俄两国元首会晤,签署中俄经济合作重点方向发展规划的联合声明。黑龙江省制定了落实联合声明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充分发挥对俄合作牵头省份作用,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快打造中国向北开放新高地,在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展现龙江担当。哈尔滨市提出推进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临空经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创新发展,综保区、铁路集装箱场站区港联动,推动综保区晋位升级,打造特色跨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高水平出口加工基地,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抢抓机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拥有对俄合作的区位优势、禀赋优势、历史优势和人文关系优势,同时自身资源丰富、农业、制造业基础雄厚,省内交通四通八达。
优环境聚动能
不断推出经贸合作新政策新措施
哈尔滨片区积极探索破除阻碍国内外创新资源和要素集聚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吸引、集聚功能,有利于促进与全国各地自贸试验区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不断推出支持促进对俄经贸合作的新政策新措施。例如,发挥综保区、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开放引擎作用,和区位、物流、发展定位优势,加大生产加工企业、大型跨境电商平台招商引资力度,助推项目落地。区内区外联动、三区协同发展。发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节点城市和对俄合作中心城市作用,推动中俄班列提质增效,保障对俄货运包机常态化运营。推进对俄公路通道建设,推进“滨海一号”冷链高效运行。
展望未来,哈尔滨片区加速项目建设,打造产业发展高地。一方面,重点推进中俄合作项目。支持俄铝集团设立营销公司,拓展其在东北亚及中国地区业务。支持俄农综合体集团建立展销中心,推动农牧业研发、生产、销售项目落地。加强与东金集团的合作洽谈,谋划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打造集物流、仓储、加工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跨境农业项目。做好中俄国际大厦招商,吸引更多对俄贸易龙头企业、区域总部企业入驻园区。依托莫斯科格林伍德离岸孵化器,谋划设立哈尔滨片区(哈尔滨新区)驻莫斯科投资服务促进中心。加快建设中俄生物科技研究院,为中俄两国专家提供研发平台和试验场地,打造生物科技创新发展基地。另一方面,谋划打造全球分拨中心。利用深哈产业园现有商贸配套设施,规划利用3000平方米商业面积,通过“保免结合”的模式创新和省市区三级政策支持,鼓励一般贸易与免税贸易相结合,吸引进口商品市内免税店、跨境电商线下自提体验店、进口爆品网红店、国际特色美食店等新零售业态集聚。
自贸试验区已成为中国深层次改革的开路先锋,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发挥着重要的引领性作用。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打造开放创新生态,厚植科技沃土,源源不断吸纳创新的新鲜血液,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因子在自贸试验区涌动,丰厚的创新资源赋能产业发展,推动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未来,哈尔滨片区将进一步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的作用,通过对标更高标准,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制度创新政策体系,发挥好自贸试验区对国家战略的支点撬动作用,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贡献力量,催生更强的内生动能,持续推动改革创新取得更大突破和更优效能。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赛道,开怀拥抱改革,哈尔滨片区就能在攻坚克难中超越自我,在创新发展中再奏凯歌。
这片中国最北最东的黑土地,正处处涌动着开放发展的热情,以及向北开放挺立潮头的信心与底气,向北开放的黑龙江将开启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哈尔滨片区,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