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欢迎您!
手机站
官方微信
2021-10-11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21年9月23日,协同创新中心专家、上海财经大学劳帼龄副教授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谈网购这么方便,靠什么吸引大家到上海来“买买买”?
上海如何推动国际消费中心的形成?
日前,《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正式下发,聚焦“国际”,紧扣“消费”,突出“中心”,从7个方面提出了28项具体任务,力争到“十四五”末率先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剑指全球消费品集散中心
《方案》提出七大要求。
第一,构建融合全球消费资源聚集地;第二,推动多领域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第三,打造引领全球消费潮流新高地;第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标志性商圈;第五,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消费环境;第六,完善国际消费政策和制度体系;第七,构建区域协同产业联动新格局。
劳帼龄副教授表示,七大主要任务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构建融合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地”,这里需要有“集散中心”和“消费中心”来承接,还需要有品牌来聚集。具体来看,“构建融合全球消费资源聚集地”方面涉及6项具体任务,其中包括“建设浦东国际消费中心”明确,加快推进浦东“全球消费品牌集聚计划”,吸引更多国际国内知名商业主体和消费品牌集聚浦东,打造面向全球市场的新品首发地、引领消费潮流的风向标。配套政策方面,上海则提出对消费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引领带动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同时,发挥浦东先进制造和贸易航运枢纽优势,推动消费平台和流通中心建设。
《方案》还提出“打造全球消费品集散中心”。
上海的一大优势在于进博会。自2018年起,进博会已连续在上海举办了三届。以疫情前的第二届进博会为例,其撬动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参加,当时有超过1000家境外企业是首次亮相。
可以说,进博会已成为连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四大平台作用也日益凸显。据了解,近日,第四届“进博会”首批出运展品已从欧洲启运。
聚焦“国际”,完善政策和体系
《方案》还有两点值得关注。
首先,上海提出“打响本土制造消费品品牌,打造外贸企业自有品牌”,包括发展城市定制商品和高级定制品牌等。对于一批引领性本土品牌,将支持其进商场、上平台、入驻特色街区、进免税店。
劳帼龄副教授分析称,对于品牌的理解也需要与时俱进,既要吸引既有的外来国际品牌,更要花大力气培养本土品牌使其成为将来的国际品牌。打响本土制造消费品品牌,推动本土消费品牌上台阶,崛起本土品牌的高原高峰,实现本土品牌的国际化,成为《方案》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政策举措和实施路径。
随后,劳帼龄副教授表示,上述政策的延伸效应,折射出来的是上海四大品牌的有机融合,尤其是“上海购物”与“上海制造”的联动,带动的是产业链的延长,是从消费升级到优质生产供给的重要刺激和拉动,其延伸效应还会反映出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对于整个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高品质生产的拉动,对于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推动。
此外,《方案》另一可能在全国市场产生影响的举措是:“扩大与消费相关的服务业开放,研究探索放宽电信服务、医疗健康等服务消费市场外资准入限制,促进服务供给体系升级”。
对此,劳帼龄副教授表示,今天的消费已经不仅仅只是实物商品的买买买,服务消费已经成为了高品质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宽服务消费市场的外资准入,一方面给出的是推动服务消费供给体系扩容和升级的经济信号;另一方面也是吸引国内外企业一起建设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