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欢迎您!
手机站
官方微信
2021-11-05 来源: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
2021年10月18日,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孙元欣教授接受《632观察》采访,谈“买卖全球”更便利,上海自贸区“离岸通”上线。采访部分内容如下:
10月14日,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离岸通”平台在外高桥保税区正式上线。“离岸通”平台是全国首个直接整合境外数据,用于支持贸易真实性审核的辅助信息平台。这一平台的上线标志着上海自贸区在离岸贸易发展道路继续迈出坚实一步。去年4月,上海自贸试验区离岸转手买卖产业服务中心启动仪式上,保税区管理局就提出建设离岸转手买卖信息服务系统的设想。经过一年的持续推进,该平台已完成一期系统框架搭建,包含“一门户、五系统”在内,已接入境外17个国家的海关报关数据,对接覆盖约60%国际海运业务的船公司和海口装卸信息。
孙元欣教授指出,“离岸通”平台是一个大数据库,汇集了17个国家海关的数据以及全球60%国际航运和港口数据。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对离岸贸易业务的真实性进行核对。“离岸贸易”的特点是货物的流通两头在外,信息和资金结算在国内。货物流通两头在外,国内海关不掌握相关数据,同时要求银行对离岸业务结汇进行真实性审核,目的是防止虚假离岸业务套汇。银行要开展审核,但缺乏数据,成为离岸业务发展的难点。2019年,曾经采取过白名单制度,对于一些信誉好的企业,就给它通过。那么,还有大量的企业怎么办呢?又是一个难题。现在通过大数据的方式,建立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上有国际海关和航运的数据,银行可以根据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核对,这为银行开展离岸贸易真实性审核提供了新的工具,有助于推进离岸贸易的发展。
这个平台包含了“一门户,五系统”,通过引入境外的海关报关数据、国际海运数据和国际装卸数据,辅助银行对企业的离岸贸易行为进行真实性的判断。所以我们听到这样的一个表述,和我们以往所理解的“一网通办”有类似的地方。对此,孙元欣教授表示,“离岸通”和“一网通办”确实有相似之处,都是数字化转型、提高效率和赋能。“离岸通”有两个新特点,一是首次整合国际经贸信息,二是助力全球资源配置。今后,“离岸通”平台数据可以与“一网通办”的社会信用体系数据、企业纳税数据、还有一些动态数据整合起来,可以对国际上的离岸贸易开展动态分析,也可以预警,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孙元欣教授指出,原先对开展离岸贸易的大企业有一个白名单制度,如果企业信誉好,就直接审核通过了。那么,如何证明中小企业离岸贸易业务的真实性呢?现在有了“离岸通”这个工具,通过平台数据进行核对,为企业提供高效金融服务,这有助于更多中小企业推进离岸贸易业务,同时有助于银行、咨询机构、法律机构等相关服务机构的发展。
2021年,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内,企业离岸转手买卖业务规模已占全市90%以上。自贸试验区还推出了这对离岸业务的专项财政扶持政策,协助降低企业开展离岸业务的税收负担,助力区域内离岸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据悉,上海自贸试验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离岸转手买卖信息服务系统功能,增加数据接入的海关和口岸数量。同时,继续多渠道加大力度,支持离岸贸易发展,使自贸试验区真正成为“买卖全球,调度全球”的国际资源配置中心。
离岸贸易的规模代表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市场的一个资源配置能力,所以现在说“离岸通”的上线也是浦东引领区建设的一个应有之意。现在浦东的这种离岸贸易的规模或者质量,就离岸贸易中心来说还有多大的距离?对此,孙元欣教授表示,上海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到离岸贸易额指标。2020年,上海离岸贸易额约3050亿元人民币,2025年将达到5000亿元,每年约增长12%左右。与货物贸易相比,它的增长速度快2倍,因此是一个很看好的领域。目前,上海的离岸贸易主要集中在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开展的离岸贸易占上海整体离岸贸易90%以上。今年以来,外高桥保税区离岸转手买卖业务项下收入是475亿美元,增长约68%。
上海自由贸易区在下一步将继续完善离岸转手买卖信息服务系统的功能。孙元欣教授强调,有几个可以完善的方向:第一,进一步丰富“离岸通”的数据来源,目前只有17个国家海关的数据,还有60%的国际海运数据,今后国家海关的数量还要增加,海运的数据还要丰富;第二,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目前仅限于上海,未来可扩展至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第三,数据还可以深化利用,比如说可以用于动态预警,人工智能和算法等都可以纳入其中;第四,进一步研究探索“境外投资和离岸业务的税收政策”,对这些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