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欢迎您!

在线课堂
中心首席专家赵晓雷教授接受东方卫视采访,谈“上海自贸区如何在更高的起点上打造开放的桥头堡”

2023-10-12 来源:东方卫视20231001《中国长三角》

  2023年10月1日,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教授接受东方卫视《中国长三角》栏目采访。

  采访具体内容如下:

  东方卫视:刚才在报道当中我们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负面清单”,自贸试验区的这10年的实践,“负面清单”发挥的作用怎样衡量?

  赵晓雷:这确实是一项国际通行的有关跨境投资的规则制度,这个规则制度标准非常高。中国以前没有负面清单,实施的是正面清单管理,包括“外商三法“。“负面清单”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投资自由。特别管理措施越短,说明市场越开放,面向全球的开放度越高。

  东方卫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实施自贸试验区的提升战略,要“提升“是什么?

  赵晓雷: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找准对标维度。我们说对标国际最高标准,(而)最高标准当然有很多,我们要进行识别。然后对标这些标准,进行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制度创新,用制度来吸引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同时,也要争取尽可能地减轻企业的一些成本负担,比如说给予税收优惠,使其具有国际竞争力。通过这两方面的政策合力,我相信未来上海自贸试验区一定会发展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区。

  东方卫视:这种对企业、对产业链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概念是不是特别有助于新兴产业持续地落地布局在自贸试验区?

  赵晓雷:是的,上海自贸试验区有个核心功能,就是集聚配置全球高端资源要素。我们要把控全球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控制力,构造营商环境,使得对全球的高端资源要素产生巨大的吸引作用,吸引跨国公司的全球营运总部,包括他们的投资、贸易、产业链控制等等这些营运总部到我们自贸试验区来落户。

  东方卫视:未来自贸试验区持续发展长大,比如说成为科技创新的先锋,我们还可以有什么样的好的做法和建议?

  赵晓雷:制度创新、营商环境优化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肯定到最后要体现在生产上面。也就是说,自贸试验区既要成为一个制度创新的高地,同时又成为一个产业的高地。一定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形成产业体系或者产业集群,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数字经济,这也是我们自贸试验区现在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

  东方卫视:在长三角区域内,不同的自贸试验区的这种联动能带来什么突破?

  赵晓雷:从操作的角度,非常重要的核心——通道共享和平台共享。比如说,上海港连续11年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名列全球第一,上海浦东机场的客运、货运吞吐量在国际上也是名列前茅。所以,有这个通道,长三角各地的自贸试验区能够通过上海这个(国际)全球航运中心通道打通和世界的连接,打通贸易通道、物流通道等等,特别是对一些缺少海港口岸的自贸试验区,是一种非常大的共享资源。

  东方卫视:未来我们还可以在哪些地方持续下功夫?

  赵晓雷: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或者联动,包括长三角一体化,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抓住两个节点。第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第二,构建统一大市场,就是让我们的资源要素在市场里面能够自由流通、优化配置。